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快讯||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

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2日-2019年1月13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

开 幕 式:2018年12月12日 10:00

研 讨 会:2018年12月12日 11:00—12:00;14:00—17:00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东美术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画院美术馆

 

 

前言(一)


近代以来,广东美术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扮演着桥头堡的角色,不仅在传统中国绘画转型中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岭南方案”,在西画入传中国领域同样是开路先锋。广东人李铁夫正是早期中国人研习西画的关键性人物。

李铁夫先生晚清时期赴海外,辗转于西方多国研习西画。就目前所知,李铁夫不仅是中国赴海外学习油画的第一人,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铁夫先生是最早掌握纯正的油画技术的第一个中国人。正如他本人曾言,生平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鼎力襄助革命事业的不平凡人生经历,同样为他的艺术赋予了革故鼎新的开创性色彩。而李铁夫的困境在于,虽然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迟至1930年代初才返回国内,且因其独鹤离群的性情,在国内艺术圈的影响有限,未能如其艺术所取得的高度一样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留下了诸多悬而不决的历史谜团。

时至今日,他的艺术成就虽然已为学界所认同,但凡谈及中国早期油画或水彩的著述,李铁夫都是例必陈述的人物,但遗憾的是,这种陈述多是笼统概括的。无疑,还原本有的面貌,势必需要拭去掩盖历史的尘埃,重新加以认真的研究与检讨。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当今典藏李铁夫艺术作品最为丰富的机构,也是李铁夫富有传奇的生命旅途中最后供职的机构(华南文艺学院为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对保存、研究、推广、传承李铁夫艺术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历代广美人都抱有时不待我的使命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李铁夫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了筚路蓝缕的开拓性工作。从老院长胡一川先生身体力行临摹李铁夫作品,到美术史家迟轲先生倾力编辑李铁夫画集,再到今日青年一代的画家、理论家和修复师投入到李铁夫文献史料的梳理和藏品的修复,由院内外学术力量合力所促成的李铁夫研究这项极富意义的持续性工作逐渐丰厚起来。

学术乃天下公器。今天,我们对院藏李铁夫作品作了全面的整理,出版典藏图录与文献集,并得到北京画院、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竭力帮助,首次以整体的面貌在首都北京举办专题展览,让艺术界与公众更全面地、近距离地鉴赏李铁夫先生的作品。感谢众多机构和同仁的鼎力支持,但愿我们微薄的工作与付出,能够唤起学术界对李铁夫的关注,有效推动中国早期油画史的研究,乃至推动近现代中西美术交流史的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李劲堃

戊戌仲夏写于广州美院

 

 

前言(二)


北京画院自主策划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迄今已走过了十二年的寒暑,这项旨在对近现代美术史进行深入个案研究的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一个品牌性展览,也获得了业内人士和社会观众的广泛认可。早在2008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系列展”的起步阶段,我们便希望有机会能够举办李铁夫先生的展览,因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进程中,李铁夫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美术大师。今年,北京画院与广州美术学院通力合作,“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终于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与公众见面了。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相传是陈抟老祖所写,其拓片曾悬于齐白石的画室之中。李铁夫先生也曾写过此联,本次展览的题目“人中奇逸”正源于此,来形容李铁夫先生这位“人中之俊杰”再恰切不过了。李铁夫先生在青年时期便赴海外学习西方艺术,他亦是迄今所知最早赴西方学习艺术的中国人。他辗转多位名师的学习历程,以及在美国艺坛所获得的耀眼成绩,我想所有看过李铁夫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笔头的帅气所惊艳,一个中国人,那么早,就有如此的西画修养,可谓无出其右。他能赢得了“中国油画第一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称号,可谓当之无愧。李铁夫先生不仅擅长油画、水彩、雕塑等西方艺术形式,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国画、书法乃至诗歌领域也颇有建树,堪称一位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家。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李铁夫先生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不但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还长期在同盟会纽约分会中担任要职。他将自己精心绘制的艺术画作捐献出来资助革命活动的发展,还用油画笔记录下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李铁夫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广州生活,担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名誉教授及油画系主任,将人生最后的辉煌和毕生的艺术创作无私地奉献给自己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李铁夫先生自言生平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画画。可谓是他人生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李铁夫先生的认识过于表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美术界的同仁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李铁夫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但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他的原作,对于李铁夫的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此次“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得以来京展出实属难得,甚至有柳暗花明之感。展览筹备前期得到了我院原院长王明明先生、原书记雷波先生,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原美术馆馆长王见等先生的大力支持。此后在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院长、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胡斌副馆长、广东美术馆王绍强馆长、广州艺术博物院陈伟安院长、梁丽辉副院长的大力支持下终得成行。这是我们系统研究李铁夫先生艺术,完善对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此鞠躬致谢!

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告慰先贤!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2018年12月2日晨完稿于深圳

 

李铁夫


 

前言(三)

 

当我们回顾中国早期西画历史的时候,李铁夫必定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赢得了诸如“中国油画第一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等巨大声誉。李氏出生于广东鹤山,1885年即赴北美洲谋生与学艺,在海外生活长达四十余年,对油画写实造型和表现有深入研究,同时又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在西画人物、静物、风景以及中国书画方面都有突出造诣。他的艺术业绩为我们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西画提供了一份独特而深具价值的样本。然而,当我们系统地梳理李铁夫的研究论著时发现,当下的研究现状与其成就极不匹配。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或语焉不详,如李氏生年、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革命业绩、在海外求学习画的履历、归国后的人际关系与心境等。有鉴于此,从数年前开始,我们即着手梳理李铁夫的画作遗存与文物史料,希求能够通过研究李铁夫的个案,进而梳理中国早期西画历史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李铁夫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30年之前侨居加拿大、美国等地,参加革命事业,研究西方艺术;1930年回国后进入国内的艺术圈。1952年,他逝于广州后,其身边的美术作品与遗物捐赠给国家,由其生前供职的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保存。该学院后来并入广州美术学院,由此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当今集藏李铁夫作品最完善的艺术机构。在过去的60余年间,主要出版了四本李铁夫的画册及文献集。这些画册与文献集的出版印行,是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的整理成果的展现,它们构成了李铁夫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文献资料,不仅对研究李铁夫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理解中国早期西画的生发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京粤两地多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北京画院美术馆得以合作举办“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广东省,在首都北京展览。展览标题“人中奇逸”出自李铁夫转录龙门石窟刻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对联,极能体现他跨越东西洋不同时空的行迹以及奇崛的人生。该展着重于以代表性作品结合文献的方式专题性地呈现李铁夫油画、水彩和书画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特点、思想意涵以及相关革命活动、游踪以及教育传承的线索,力图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李铁夫艺术形象。与展览同时推出的,除了展览画册,还有汇集本馆所有李铁夫作品的图录以及辑录较为全面的李铁夫生前身后各种史料的文献集。

以上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力图为今后的李铁夫研究建立一个有所依据的“真实”基础。为此,历任院领导、美术馆馆长及众多同仁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工作的各机构和专家学者们,希望大家能继续给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李铁夫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第一单元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


李铁夫《老年音乐家像》布面油彩,67.5×56cm,1918年

《老人像(未完成老人像)》布面油彩,61×48 cm

李铁夫《冯钢百像》布面油彩,90.5×71.2cm,1934年

李铁夫《鱼尾》布面油彩,62×75.3厘米,1930s-1940s

李铁夫《革命烈士蔡锐霆就义》,布面油彩,100.8×176 cm,1946年


1909年12月31日,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合影,第8位为孙中山、第13为李铁夫。

孙中山《庚戌(一九一〇)在槟榔屿致美洲纽约同志书》,《总理全书》第三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此信为1910年5月25日所写,信末提到“铁夫兄及溪记近日各来一函收妥”,表明在纽约同盟会成立不久,李铁夫曾与孙中山通信

 

第二单元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


李铁夫《林荫道》,纸本水彩,39×45cm,1932年

香港对埠新界地青山风景,《图画时报》1928年第480期

李铁夫《帆船》纸本水彩,38×58 cm,1936年

香港沙艇,《良友》第65期,1932年

《瓶菊》,纸本水彩,38×58 cm,1933年

《四川峨眉》,纸本水彩,38×57 cm,1947年

四川峨眉山,《旅行杂志》第8卷第6期,1934年

李铁夫在写生

 

 

第三单元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


李铁夫《临岸虎姿》,纸本设色,59.3×95.2cm,20世纪30、40年代

李铁夫《崖上虎》,元书纸墨笔,32.4×40.7cm,20世纪30、40年代

李铁夫《行书犬群鱼大五言联》,107.×37.2cm,20世纪30-50年代

李铁夫《书稿之三》纸本墨笔,26×9cm,年代不详(书韩愈《赠唐衢》诗手稿)

李铁夫《爪木飞鹰》,纸本水墨,70×66.5cm,20世纪30、40年代

李铁夫《临水飞鹰》,纸本水墨,81.3×46cm,1945年

李铁夫《行书藏虹惊隼五言联》,宣纸,131.8×33.9cm×2,20世纪30、40年代

 

 

第四单元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


李铁夫《灰髯老人侧面像》布面油画,61×50cm,年代不详

胡一川《老头像》(临摹李铁夫油画《老人像》)布面油画,39×32.5cm,1958年

《胡一川日记》手稿


《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一九五〇学年度教职员、人民剧团及工警名册》,1950年

迟轲《画家李铁夫》,《广东》1979年第2期

广州美术学院、鹤山县文化局编《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1989年

《行书开张奇逸五言联》,宣纸,107.8×37.5cm×2,1949年



顾    问:王明明

总策划:李劲堃、吴洪亮

执行策划:胡斌   展览统筹:钟文彪、薛良

展览组织:郑智威、赖志强、吴文洁

展品管理与维护:梁小延、梁小红、李铁军、梁欣、梁洁颖、黎丽娜、陈倩

传播教育:何小特、薛燕、罗元欣

展览设计:王焕然、陈华辉



●后记●


为了展览的成行,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先生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王见先生曾有过多次商议和协约,而在2016年我们再次动议此事时,当时以广州美术学院黎明院长为主任的学校馆务委员会委员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最终商定于2018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后来,展览计划又得到了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等新任校领导以及分管美术馆的王跃生副院长的持续有力的推动,展览各项筹备工作经过多次论证,以保证展览策划的学术性和原作的安全性。在此过程中,北京画院与广州美术学院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同时,展览还得到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单位的慷慨协助。

除了此次展览的工作,围绕李铁夫先生作品的保护、研究、出版、传播等方面,包括老院长胡一川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迟轲先生、油画家谭雪生先生、原美术馆馆长曾庆钊先生等在内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历任领导、美术馆馆长及众多同仁都付出了大量努力。在编辑《广州美术学院李铁夫艺术研究纪事编年》的过程中,我们又征询了美术馆原馆长王韧先生、王见先生以及程騑先生、蔡璇珍女士、陈昌婴女士等美术馆前辈的意见。总之,关于李铁夫先生,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希望,在众多机构和学界同仁的帮助下,在先前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李铁夫先生的研究能够打开新的局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8年11月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Art Museum,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中国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邮政编码:510260

No.257, Changgangdong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510260, China

办公电话:86-20-84017900 / 传真:86-20-84017331

Tel: 86-20-84017900/ Fax: 86-20-84017331

交通路线:

B9、25、53、69、70、82、188、190、197、203、206、226、239、250、253、270、273、299、546、548 至广医二院站,也可乘地铁至晓港站(8号线)或昌岗站(2号线)。

Take bus No. B9、25、53、69、70、82、190、197、203、206、226、239、250、253、270、273、299、546、548 to Guangyi Eryuan, or take a subway to Xiaogang Station(Line 8) or Changgang Station(Line 2).

开馆时间:9:00-17:00   节假日不休息  逢周一闭馆

Open Hour: 9:00-17:00   Close on Monday, All year arou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